老調重彈的振興棒球
從2009年假球案爆發,當年由朱立倫主持的棒球國是會議到現在也已經8年了,直到2013年,行政院體育署升級之後,又出現了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整個國家對於棒球這單項體育的支援可以說是專案處理,照理說非常之夠。但這八年來對於振興棒球的內容卻是沒有甚麼變,從賽事分級、增加預算、司法支援、基層推廣、稅務制度、職棒制度等等,包山包海幾乎該說的都說了,從2013經典賽、2015 12強賽到2017經典賽,組訓問題還是一樣,還是棒協聯盟球團各說各的調,球迷對於棒協不滿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行政院長林全先生在2017經典賽之後率先提出要檢討體委會與棒協,我不知道會不會又是與2013年一樣老調重彈,行政院再開了一場棒球國是會議,體委會應付一下交了一份振興棒球運動大計畫之後,奧運,2021經典賽一樣各唱各的調,聯盟棒協吵組訓,職業球團也開始繼續不支援棒協組訓,台灣棒球還是一樣一攤死水。
計畫不是喊喊就好
我相信從八年前的棒球國是會議、到2013的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都有很多該去做而沒去做的,到今天職棒的仲裁制度還是一樣只有半套,真正合法的仲裁機構卻使不上力。更別說落實屬地主義、還有賽事分級制度。當然整個計畫裡面還有些是已經執行的差不多了,但我們更希望體委會能將相關計畫的執行報告能夠公開出來,讓關心棒球喜歡棒球的球迷,仔細看看為什麼計劃出來了,到今天我們的棒球還是到了國際賽總是吃鍋貼。還有那些問題存在?這才是真正解決台灣棒球問題的方式,而不是只是喊著解散棒協,我相信這樣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未落實的賽事分級
基本上在振興棒球總計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國際賽事分級,簡單說就是先把國際賽事分成三大級,奧運亞運經典賽是最高級賽事,以職業球員為主。第二級為世界盃亞洲盃洲際盃等等,除非在國內打,不然就是第二級賽事。以業餘球員為主力,可以找一些職業球員來做經驗的傳承。第三級賽事就是非國際棒總或亞洲棒總舉辦的國際賽事,例如哈連杯、港口杯等等,就是培養業餘或是年輕球員為主。
從這樣的賽事分級與出賽球員的選擇,照理說應該可以很清楚,職業球員的賽事就由職棒球團與聯盟共同組成、業餘球員的賽事就由棒協協調甲組球隊組成。其他年輕球員賽事就可能從高中或是大學來找。這樣的賽事分級也才有意義。
但是很抱歉,在整個計畫裡面對於組訓單位只寫了:
3、國家隊報名參賽以中華棒協為國際窗口。國際賽事依重要等級不同,分別進行組訓工作。
(1)其屬第1級之賽事,須以最堅強國家隊陣容出賽者,以職業球員為主、業餘球員為輔,由體委會協調組訓單位。並由體委會、中華棒協、職棒聯盟、球團與學者專家共組選訓委員會,務期組訓最強國家隊,組訓過程隨時檢討處理相關問題。
(2)非第1級之賽事,以業餘球員為主、職業球員為輔,由中華棒協組訓,職棒聯盟全力配合。
並未將組訓主導單位依照參賽球員的生涯與規劃,做最適當的安排,因為對於體委會來說,我會幫你找最專業的棒協團隊來組訓,就算你是職業球團也是要聽我的組訓團隊,才是愛國。納第二級賽事也是我棒協來主導,你職業球團只要配合我找人就好。到最後的結果不管一二級賽事,都是棒協組訓,其他單位都是配合,組訓未分級的前提下,那賽事分級也變得沒有意義。
在整個計畫中,職業聯盟是台灣棒球職場上最金字塔頂端的一群人,不管是在MLB或是NPB旅外打拼的職業球員,或是在台灣中華職棒大聯盟的球員都一樣,這些球員有其職業生涯與球團業績的考量,因此當第一級的賽事需要〝邀請〞職業球員參賽,當然也需要職業團隊與球團進入組訓單位來協助這些職業球員,才能有更好的發揮。畢竟平時職業棒球一年打了120場比賽,對於職業球員的體力與能力更是了解,以職業聯盟與球團組成的組訓單位可以用平時更多專業的人力做不同的任務分工,當然成效也會更好。而業餘球員與城市球隊,一年的比賽不到50場,部份球員在也非專職球員,因此球隊與組訓人員都不若職業球團來的確實與專業,所以為什麼我這裡要特別強調體委會如果真的有心要救棒球,請先落實賽事分級。除了賽事分級,組訓也要分級。當一級賽事以職業球員為主體出賽的時候就以職棒聯盟為組訓單位,二級以下的賽事就以棒協為組訓單位。讓選手可以在職業球團與老闆的支援之下更可以專心的為國家打球。
國家與國人尊重職業運動的發展
事實上很多體育項目都有職業化的層級,不管是網球羽球桌球籃球以及棒球等職業運動,當運動選手進入職業化之後,不管是體能、醫療、訓練、收入等等都與業餘的觀念有非常大的不同。畢竟是當作〝職業生涯〞,因此運動員對於體力與狀況的維持可以說是長久的且必須的,在職業生涯中如果還要分出一段時間與心力來協助國家參賽,或多或少對於自己在職業的成績也會有所影響。既然如此從體委會到各單項運動協會若要〝邀請〞職業的運動員參賽,萬萬不能以〝徵招〞這種老大心態,來面對這些積極為國家爭光的運動員。而是以尊重的態度,〝邀請〞職業選手來為國家爭光,並尊重這些職業選手的參與意願。當國家與協會先有尊重的心態,不管是保險或是組訓甚至是各方面,才會願意站在職業選手的角度來著想,用更全面的方式,投入更多的資源,協助這些為國爭光的運動員。我相信很多運動員甚至是職業球團,是會願意披上國家的名號、投入己身的資源盡力去為國家爭取這一面獎牌的。
但事實上,很多單項體育協會在國家體委會的授權之下,理事長自以為是各單項運動的大部隊的統帥,不管是對優秀的職業選手或是成績較無突出選手都當作是小兵一般,〝徵招〞令一下就要這些職業選手乖乖配合,有些人甚至一副老大心態,不配合就封殺、處份罰款等等。這些都都不是個協會主事者應該有的態度。
職業運動對於各項運動發展的必要性
的確我們的政府給予每個協會的資源真的有限,所以國家才把各項運動協會定位成推廣各單項運動的主要單位,真正高階的職業運動,則需要民間企業的支持,透過民間企業的廣告贊助,讓每個在職業賽場上的運動員都能放心地爭取自己職業生涯的好成績。當最高階的職業運動員有好的成績,就更容易受到國內其他相同打拼的運動員追求的目標,也更容易受到國人的關注,進而增加該運動項目的發展。例如:羽球的戴姿穎、周天城,網球的謝淑薇、詹詠然姊妹,還有台灣的中華職棒以及旅外的好手們,甚至半職業化的SBL籃球聯盟,這些職業化的球員都是台灣在這些單項運動發展中最重要的動力,只有靠這些高階的職業運動員的帶領下,這樣的發展才能夠正向往好的方向推廣與發展。全世界的職業運動皆是如此。
所以說當國家需要這些職業運動員協助國家爭取榮耀的同時,除了給予更多有利的資源讓職業運動員無後顧之憂的出賽之外,更要督促並要求各項運動協會對於這些職業運動員在榮耀之外的協助,除了出場費、保險之外 ,更需要的是別把人家當作小兵的尊重。
改變協會的態度,自然台灣的棒球就有救
從以往的賽事來看,中華棒協的紀錄真的夠爛的,過於官僚與不知變通的態度,甚至在第一級賽事的時候,急欲爭功奪利的表現,都讓國人屢屢開罵,Lamigo的董事長劉保佑先生今天在廣播中也透漏,過往與棒協交涉的過程中,對於棒協的表現非常不以為然,除了要免費的場地還搶著要門票錢之外,甚至很多作業連理事長或是各理監事都不知道棒協的秘書長或是工作人員到底得罪了多少人,當然也包括更多廣大的球迷。棒協真的很糟,但很多三級棒球的推廣的確也需要棒協來做,甚至對國際賽場上的窗口不能否認的也只剩下棒協這個窗口。所以棒球協會只要改變上面說的,落實分級賽事、分級組訓,不要一級賽事搶著組訓,體委會對於各項協會與運動員的態度能從大官壓小兵的觀念改變成邀請與尊重,讓每個運動員都能受到最好的照顧與尊重。那我相信這些職業賽場上實力不輸人或是沒有落後人家太多的頂級運動員,包括台灣中華職棒的每個好手,都會為台灣打出更多漂亮的戰役,贏得更多的勝利。